欢迎进入天水师范学院共青团网站!
首页 通知公告
当前位置: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关于组织开展天水师范学院2023年“挑战杯”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
发布:    来源: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年03月15日 10:35

共青团天水师范学院委员会

天水师范学院教务处

天水师范学院科研处      文件

天水师学院创新创业学院

天水师范学院科协


天师院团联发〔2023〕1号


关于组织开展天水师范学院2023年“挑战杯”

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

各二级学院:

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引导、激励我校学生实事求是、刻苦钻研、勇于创新、多出成果、提高素质,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做好甘肃省第十四届及全国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备赛工作,校团委、教务处、科研处、创新创业学院、校科协将联合举办学校2023年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。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:

一、竞赛宗旨

崇尚科学、追求真知、勤奋学习、锐意创新、迎接挑战。

二、参赛时间

2023年3月—2023年4月

三、参赛对象

2023年6月1日(含6月1日)前正式注册的我校全日制学生均可报名参加

四、参赛作品 类别

(一)自然科学类:机械与控制(包括机械、仪器仪表、自动化控制、工程、交通、建筑等),信息技术(包括计算机、电信、通讯、电子等),数理(包括数学、物理、地球与空间科学等),生命科学(包括生物、农学、药学、医学、健康、卫士、食品等),能源化工(包括能源、材料、石油、化学、化工、生态、环保等)等领域相关领域成果。

(二)哲学社会科学类:发展成就、文明文化、美丽中国、民生福祉、中国之治等领域社会调查报告、或哲学、经济、社会、法律、教育、管理等领域学术论文、或被党政领导部门、企事业单位所采纳的各类发展规划、改革方案或咨询报告。

(三)科技发明制作类:机械与控制、信息技术、数理、生命科学及能源化工等领域科技含量较高、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,或投入较少,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、小制作等。

五、参赛要求

(一)参赛作品须为2023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(成果支撑材料自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取得),有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两类。个人作品的申报者须承担申报作品60%以上的工作量,作品鉴定证书、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,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;超过3人或不超过3人,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作品须申报集体作品,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。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,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科或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。

(二)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字数不超过15000字、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字数不超过8000字。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须向评委会以正式论文格式提交终稿,科技发明制作类须向评委进行实物演示;以上作品所附材料必须是中文文本。

(三)申报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,不得抄袭、剽窃他人成果,不得将国家课题、教师科研项目包装成学生项目。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(论文)、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、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。作品一旦被发现并确系抄袭及其他违规行为,将直接取消作品推报资格。

(四)每件作品学生的参与人数不超过10人,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。作品题目、作者、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一经上报不得变动。各二级学院参与竞赛学生人数均不少于学生总数的3%,学院50岁(含50岁)以下正高级职称、具有博士学位担任指导老师的人数不少于上述两类教师总人数的70% 。

六、赛程安排

(一)二级学院初赛(2023年1月—2023年2月)

参赛者向所在二级学院团委提交参赛作品申报书(附件1;以“申报书+作品名称”命名),由二级学院团委组织对申报作品进行初评,并对拟报送校级比赛的优秀作品提出修改意见,以便参赛者修改完善。

(二) 校级作品初审(2023年3月上旬—3月中旬)

各二级学院团委须于2023年3月10日(星期五)18:00前,将学院评选、确定报送参加校级比赛的作品(电子版+纸质版)及《作品汇总表(附件2)》交至校团委办公室。        

(三) 校级作品终审(2023年3月中旬—3月下旬)

学校竞赛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审查,并于3月底前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,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,评出校级获奖作品;同时,根据各学院上报作品的数量与质量,确定优秀组织奖若干名。获奖作品指导教师均获得“优秀指导教师”证书。

(四) 省级比赛作品申报(2023年4月)

校赛获奖作品依照省级文件要求按校赛排名顺序推荐参加省级比赛,具体提交形式以共青团甘肃省委下发的通知为准。

七、工作要求

(一)高度重视,加强领导

要坚持育人导向,积极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比赛,并结合各自实际,认真开展遴选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推荐,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。

(二)广泛动员,密切配合

要指导学生在遵循学术规范和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,创新工作方式进推动专业教师对赛事的支持力度,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,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、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、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成果、“互联网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其他学科竞赛优秀作品向竞赛作品转化。

(三)加强宣传,营造氛围

要大力宣传竞赛过程,特别要注重运用新媒体平台,营造关注、理解、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,为学生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。



关闭